中国传统大木建筑图
上面是一幅中国传统大木建筑的侧面图。我将位置都做了标记。现在来说说各个部件的名称、位置和作用。文章我还会用木建筑内部结构再次举例,一次性搞明白。
首先要记住下面这句话,柱上为梁,梁上为檩,檩上为椽,椽上为瓦,枋做连接。
1、柱
柱子的定义自不必说,很好理解,主要做纵向承重,类似数学中的Z轴。对于抬梁式木构架来说,柱子立在石基上,然后就要在上面搭梁了。民间有说法叫顶梁柱,其实也是基于这个意思而来。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长柱之外,还有个瓜柱,它是一根短柱,用来支撑上面的梁架结构。
柱示意图
这里简单说一下瓜柱和柁(tuó)橔(tuí),是用在两层梁之间的柱子。如果高度小于直径,称为柁橔(tuí),如果高度大于直径,叫瓜柱。柱子有非常多的类型,后面会出专篇详细说。
2、梁
通过上图可以明显看到,梁是架在柱子上的,大多数都是负责进深承重,南北向,类似数学中的y轴。梁在宋代的称呼是“栿”(fú)。梁根据功能不同,也有不少分类,抱头梁、挑尖梁、角梁等等。今天我们统统不管。只需要明白三架梁、五架梁就可以。
三架梁:承托三根檩条,清式称“三架梁”,宋式称“平梁”。
五架梁:承托五根檩条,清式称“五架梁”,宋式称“四椽栿”。
七架梁:承托七根檩条,清式称“七架梁”,宋式称“六椽栿”。
三架梁示意图
三、五、七架梁示意图
上梁不正下梁歪,顶梁柱等等,都是基于它的古建意思而来。
3、檩
檩(lǐn),古称“槫”(宋式tuán),是中国古建筑中沿建筑面阔方向架设于梁头或柱头斗拱之间的水平构件,通常为圆形截面。承载椽子及屋面重量,负责面阔承重,东西向,可以理解为数学中的x轴。按照位置分类有檐檩、金檩、脊檩等。要找檩其实非常容易,找到架在梁上的木条就是檩。
檩示意图(架在梁上)
细心的朋友应该会发现,上面的图中,檩的下面还有一块方形木条。如下图箭头所示。在宋代的时候这个部件叫襻(pàn)间。清代的时候其实就是垫板。主要就是分担檩条荷载。
垫板示意图
讲到这里的时候朋友们应该就清楚了,柱、梁、檩通过分担x,y,z三个不同方向的承重,保障了木构建筑的稳定性。
4、椽
“椽”(chuán)是古建筑中沿屋顶坡度密集排列的木质构件。它有一些不同的叫法,比如“榱”(cuī)、“桷”(jué)等。咱记住椽就行。小时候经常听我爸说椽檩,那个时候很多人家盖房子都是自己盖,基本上他们对于这些构件都非常清楚。椽上承望板与瓦件,下接檩条。
在讲梁的时候提到,宋代的四椽栿其实就是清代的五架梁。我用图来表示一下,就串联起来了,加深理解。
梁、椽、檩示意图
椽按位置又有檐椽、飞椽花架椽等等之分,站在雄伟的古建筑面前,下面这幅图很常见。为大家标记了飞椽和檐椽的位置。
檐椽、飞椽示意图
5、枋
枋(fāng),是中国古建筑中沿建筑面阔方向设置于柱间或梁下的水平连接构件,截面多为矩形。咱说的直白点,枋起连接作用,让整体系统变得更加稳定。划重点,它是插在两根柱子之间,而不是架上去的。这个一定要和梁区分开(梁是架在柱子上的)。
随梁枋示意图
枋的种类也非常多,额枋、金枋、脊枋、箍(gū)头枋等等,今天我们也不详细说,后面出专篇。今天只知道枋的作用就可以了。
额枋示意图
后续我会重点出柱和枋的专篇,详细介绍一下不同的分类。